2)第六百三十五章 粮食增产也是危机_崇祯本科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乱之后有大治的说法,这跟康熙老儿的本事还真没有多大关系。

  大明国内首先就是物资的丰富,民间出现了很明显的庭院经济现象。所谓的庭院经济,其实就是小农经济的鼎盛,一户农家,在温饱得到满足之后,利用房前屋后养殖和种植,丰富生活所需。

  三亩田,一笼鸡,两头肥猪,几厘菜园。就如后世常见的新闻,说某大爷随儿子去米国享福,挖掉平整的草坪也要种点瓜果蔬菜,这就是庭院经济。

  笑话这种做法的,是站在现在农业经济的角度来看的,但是作为小农经济意识很重的中国人来讲,这种庭院经济的思维,是很多代传承下来的。

  当然,这种做法也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前身,当庭院经济出现之后,小城镇就出现了大规模自由市场。这和大城市是不一样的,大明的大城市周围是有固定菜农的,但是广大小城镇却是没有的。最多就是有一些集市,比如一三五赶集之类的。

  别小看挑着一篮子菜去集市上售卖,看起来很简单的行为,却成为百姓走出土地,开阔眼界的第一步。

  当市场形成之后,商品开始流通,商品经济就会逐步建立起来。而温饱之后的剩余,给商品销售带来了契机。这说明大明百姓,开始有结余了,要开始富足了。

  “皇上,国内的粮食是够吃了。商务局那边上奏折说,下半年从南洋一带进口的粮食已经不赚钱了。各省的奏折也都说明今年的粮食盈余,许多粮仓已经堆满了。”陈子龙在一个大雪天里向朱由检汇报国家的农业情况。

  “粮食的事,前年就已经盈余,但是百姓产粮的积极性还是不断增长。朝廷总不能拦着不让他们种地吧?朕听说很多农家第一次买水泥,为的不是盖房子,而是修粮仓。水泥筑的粮仓老鼠啃不动,是不是有这回事?”朱由检正在暖和的房间里学着打太极。

  这间屋子已经奢侈地装上了地暖,他也是在有意提出一些奇怪的要求,帮助将军山那帮子人去提高技术的实用化进程。一种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实用化,也是需要推动的,虽然大明现在不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化手段,但是技术实用化的积累还是有必要的。

  “是有这回事,老百姓都把粮仓修在床铺底下,觉得枕着粮食睡心里才踏实。”陈子龙一笑,他感觉自己要脱去外套了,皇上这屋里很热。

  “那可不行,百姓的粮食存不住几年就容易发霉,你们得想办法研究出粮食的储存办法,至少要能存个三年五年的。”朱由检说。

  “三年勉强可行,五年怕是难办。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从明年开始就会出现不宜食用的陈粮,也是难题。”陈子龙脸上有些可惜的表情。

  “陈粮可以拿来酿酒,喂猪。”朱由检脱口而出。

  百姓都吃饱了,当然有条件喝点小酒了,看看后世满地的酒厂,就知道酒这东西对人还是有吸引力的。

  “不过,酒的征税不可能太低,要比一般商品高。南洋的粮食还是继续进口,只要不亏本,就养着他们。南边还需要稳定几年,如果不买他们的粮食,种植园的开发就会慢下来,这不是打击移民积极性嘛!”

  南洋的开发才刚开始,现在南洋的经济还得大陆这个市场来支撑,要不然,谈何开发?这笔生意就算有些亏本,朱由检也得多。

  但是粮食问题并不像陈子龙汇报的那么简单,在初步稳定之后,粮食必然增产,而劳力如果继续呆在土地上,粮食继续增产,实际上对大明不见得是好事。

  加上东北、台湾、南洋等地都只产粮,没有其他经济出路,那就是大明的危机了。

  请收藏:https://m.ys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