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一章 改造(1951—1953) 第十一章(1)_毛泽东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依赖剥削中国的外国人扶持,并且又是暴发户,只不过是2000年来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体制这块草地上的晨露。

  毛泽东用不着在北京、上海或广州消灭这一阶级,许多资本家犹如进人热水中的龙虾,在温度升高时,便轻悄悄地、轻易地变红了。

  毛泽东的目的在于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大城市将不再是外国人的经商地,也不再是消费农产品的乡绅们消闲、坐收房租的地方。每一个城区都新建一些小型工厂,作为其生活的核心。

  对外贸易突然中断,财产典当业也被取缔。夜生活的缤纷灯光也熄灭了,这与其说是出于清教徒式的节俭,不如说是能源转用于制作机床、自行车和塑料鞋。

  因为朝鲜战争引起的紧张气氛,城市整顿更加严厉。在毛泽东看来,“反革命分子”还有很多。朝鲜燃起的战火使毛泽东感到,与蒋介石和美国的战斗还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

  成千上万的人不是被处决就是被投进劳改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从肉体上消灭(这是毛泽东自己用的词)大批人的一场城市运动。

  消灭“反革命分子”并不是每一步都按照毛泽东的路线办。

  与其他一些运动一样,这一次警察成了执行者。其规模之大,毛泽东也无法控制。因而“治病救人”也就不再是其主旨。

  另一方面,毛泽东十分谨慎地着手接管城市工业和商业,直到1955年后期,这些行业大部分还都控制在私人手里。

  改造知识分子的运动冠之以令人不寒而栗的“思想改造运动”。这场运动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变得锋芒毕露,它的确具有毛泽东的特征。

  梁漱溟是一位半儒家式的乡村民粹主义者。他不是共产党员,但毛泽东乐意同他争论,他提供资金让梁漱溟建立一所小型的研究机构。’

  但是1953年秋,毛泽东向梁漱溟发起猛烈攻击,使两人关系破裂。它始于一次政府委员会的会议,梁漱溟是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出席的。梁漱溟在会上发表讲话对共产党的农业路线、朝鲜战争和阶级理论持异议。

  毛泽东怒气冲冲地抓过麦克风。“你认为你美得很,”毛泽东用唐朝一位名妃的故事讥讽梁漱溟,“比得上杨贵妃。在我看来你臭不可闻。”

  毛泽东气愤已极,一会儿面对上千名情绪激昂的听众,一会儿转身用手指着仍尴尬地站在台上的梁漱溟,“(国民党)那样高兴你,”毛泽东愤怒地说,“骂我是‘土匪’,称你是先生。”人们不难看出其中的个人恩怨。但不可思议的是,毛泽东似乎感到了这位想要成为中国的甘地的人对他的挑战。

  毛泽东对委员们说,梁漱溟竟认为自己对于农民问题的见解比共产党还高明,真是“班门弄斧”。

  请收藏:https://m.ys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