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三章 怀疑(1956—1957) 第十三章(2)_毛泽东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毛泽东在一系列的讲话中号召知识分子自由鸣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口号可不是来自马克思,而是来自古代中国的传统。

  刘少奇公开指出这一口号不是毛泽东本人思考得出的。这位党的第二号人物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次讲话中说:“百家争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后来毛主席改进了它,并把它作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还有许多事并不是毛主席先想到的,他仅仅加工改造了它们。11[16]这是一个大胆的评论。

  (事情挺多的!刘少奇还有什么其他想法

  毛泽东主动撤去了对中国思想自由的压制,这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是没有先例的。欧洲的非斯大林化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是毛泽东的行动早于他们。

  为了发展经济和其他事业,毛泽东需要的是来自中国男女老幼的革命激情,而不是唯唯诺诺。他认为中国已经取得了某些成就,而新的图景正在考虑之中。

  毛泽东作为虎需要更多的经济成果,作为猴则想知道他受到敬爱的程度。

  毛泽东说,可以让“美国之音”和蒋介石讲话出笼。[17]刘少奇插话说,新闻报纸应当从政府机构中分离出来以使其更加独立。

  他建议,要给记者以较大的自由度,保证他们有高工资,“甚至可以比毛主席的工资还要高”[18],这样,他们才会“讲真话”。

  许多老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毫无顾忌地谈出了内心想法。他们只是从表面上理解毛泽东的意图。“中国属于六亿人民”,一位学者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它不只是属于共产党”[19]。这种反对一党专制的叫喊,便是在毛泽东四周突然开放的百花园中普通的一朵。

  第二朵花差不多也是普通常见的,这就是反对共产党对中国各个领域的生活实行严密控制,作家们要求有更多的思想自由。

  毛泽东后来问赫鲁晓夫(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只想激怒这位苏联人)对“百花齐放”这个口号怎么看,赫鲁晓夫否定了它。

  他说:“任何一个农民都知道,有些花应栽培,而其余的应砍300Mao掉。[20]赫鲁晓夫声称:“毛泽东也认为这一口号可能不适合于苏联。”

  这确实是一种毛泽东主义的口号,它反映了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在他内心深处他是蔑视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这部分是由于他赞成列宁的观点(赫鲁晓夫也赞成列宁的观点),部分是由于毛泽东在早年深受“学阀”之苦。但与列宁主义者不同,他认为知识分子是可以改造的。

  “在团结他们的同时,要教育他们。[211这是毛泽东建立统一战线的信条。对于斯大林来说,统一战线就是争夺权力,要纯而又纯。对于毛泽东来说,

  请收藏:https://m.ys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