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为何求知(1910——1918) 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_毛泽东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离开了湘乡。爱弥·萧自己也对东山有些不满,和泽东一起离开了。他们步行到湘潭,毛泽东在那里想申请进一所高小读书,因为年龄太大、个头太高而被拒绝了。[8]

  毛泽东还有一条退路,他已请东山的一位教员在长沙的一所中学为他疏通一下。萧和毛泽东挤进从湘潭开往省会长沙的小轮船的三等舱。让毛泽东感到高兴而又惊讶的是,他没有费劲就进了一所漂亮的学校:湘乡驻省中学。

  萧回忆说,长沙熙来攘往的人群使毛泽东“兴奋得讲不出话来”[9]。当时长沙有80万人口,气候炎热,缺少特色,又脏又乱。在1904年辟为通商口岸和外国通商后,长沙有些繁荣了,并且日益成为反抗清朝廷革命的堡垒。

  毛泽东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报纸。在这之前,他只知道印刷品是了解历史的窗口,可是报纸上讲的都是当今发生的事件啊!

  《民立报》是孙中山鼓吹民族主义的喉舌。毛泽东从这份竖排版的报纸凌乱的栏目中看到了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起义是由一位湖南籍革命者黄兴领导的。他回忆说:“我深为这个故事所感动,并且还发现《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内容。”[10]

  毛泽东受到了鼓舞,自己写了一篇文章。“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可是这个政见却有些糊涂。”毛泽东在回忆他那篇贴在校门口墙壁上的充满激情的文章时说。他主张新政府应由维新派和革命派组成,孙中山当总统,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这和一个20世纪末的美国青年出于统一的热情呼吁美国政府应由杰克·凯姆当总统,奥普若·温弗瑞为副总统,Al?郾戈尔为国务卿一样天真。

  英雄仍然是17岁的毛泽东崇拜的对象。但是,君主不再在他所崇拜的英雄之列。在一次激进的行动中,他成为全校第一批剪辫子[11]的学生之一。为了反清事业,他和另一个剪掉辫子的同学一起催促原先曾“相约剪辫子”而后来又后悔的10个同学,用剪刀强行把他们的辫子剪掉。

  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只待了四个星期。1911年10月,武汉城里的革命军向清朝发起了进攻,统治了中国267年的最后一个王朝崩溃了。一个月内,革命军占领了17个省,清廷统治中国的时代过去了。

  长沙宽阔的林荫大道上忙乱纷纷,群情高涨。政治脱离了旧的模式,但还没有形成新的轮廓。课本被暂时丢到了一边,学生们不再去写古文了,而是书写一些要求美好未来的标语。

  一个革命党的宣传家来到学校向学生发表演说,承诺要开创一个新时代。毛泽东听后非常激动,他决定“参加革命”。[12]他花了五天的时间来规划自己的生涯,之后参加了湖南革命军(即新军)。

  毛泽东在长沙每月的饷银是七块大洋,两块用于伙食,其余大部分都用来买报纸。毛泽东看报纸时全神贯注,将其奉为至宝。他买的都是些左翼报纸;媒体是一种信息来源,因为报纸是中国政治生活中一种崭新的工具。

  在《湘汉新闻》上,毛泽东看到曾留学日本的一位湖南人创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党,其他的文章也大谈“社会主义”是一种重新组织社会的新思想。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社会主义”这个词。

  那时所谓的社会主义是指带有集体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在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士兵毛泽东却深为所动,他热情洋溢地写信给以前的同学,向他们介绍社会主义这个颇有吸引力的概念,可是只有一位同学回信。

  请收藏:https://m.ys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