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5.番外三_科举之男装大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既不泯灭她的个性又基本符合时代规范的士族贵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看着女儿被妻子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女红针黹拳脚棍棒地操练,特别是小娃举着被扎的手指头来让吹吹,对着瘪着嘴要哭不哭的小脸,陆允明的心实在硬不起来,去跟程平求情,“阿平,这针黹也要学的吗?”

  “与众不同是要吃苦的。①”程平平静地说。

  陆允明思索了半晌,喟然长叹,第二日专门去集市买了女儿喜欢的糖画回来。

  隔不了多少日,这种事就会再发生一回,差不多每次都是陆相铩羽而归。对上父亲歉意的眼神,陆清宁还能怎样?只能大气地表示:“算了,儿再忍忍。”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以致后来陆清宁在外面听说陆允明的丰功伟绩时,根本没法把那位功勋卓著、铁血刚正的陆相和自己的阿耶联系在一起——毕竟,她对幼时最深的回忆就是,坐在阿耶的膝头,吃着糕糕,听阿耶用轻柔的声音唱诗。

  相对比,对母亲的真面目,陆清宁认识得要早得多。虽然自家阿娘会做糕糕,会讲故事、唱儿歌,会玩挠痒痒的游戏,但陆清宁知道,与别的夫人比,自家阿娘是不同的。比如别人阿娘都是理家务、掌中馈,自家阿娘却管着一个书院;别家阿娘只管招待登门的女客,自家阿娘则男客女客都见的,而且男客居多;旁家阿娘在外面的称号都是随着夫主,但自己阿耶封魏国公,阿娘却是韩国夫人,当然,也有叫程师的。

  所以七堂兄拿着一卷《水患救荒议》,说那是阿娘当年在江南当县令时写的,又说阿娘怎么救万民于水火,甚至还说起阿娘抗击回鹘驻守边关的功绩,陆清宁倒没那么惊讶,这世上,我阿娘不会的东西少——比如作诗,哈哈。

  几位堂兄对阿娘都崇拜得很,不只堂兄们,外面很多年轻士子都以能进入洛下书院成为“程师”弟子为荣。曾有士子为了拜会阿娘,在门外等着,头上肩上积了一层雪。每当看到这帮学子,小陆九娘就反省自己,然后回去把本来想糊弄过去的“作业”重新认真地做一遍。

  来拜会阿娘的,除了士子们,也有朝中大臣,比如刑部甄尚书、户部孟侍郎,还有那日来的相州刺史杨叔父。

  据说杨叔父是阿娘当年科考时的同年。这位叔父长相很英俊,杨婶母也年轻貌美,听闻写得一手好诗,两人站在一起,真是一对璧人。陆清宁曾听得阿娘与杨叔父一句半句话:“你可算成婚生子了。你再不成婚,周通家的孩子都该在你前面娶新妇了。”

  杨叔父却只是笑。

  看他们形容,确实是很好的朋友。

  难怪能当夫妻,陆清宁后来的夫婿裴参也觉得岳母符合她一贯的人设,倒是岳丈让人跌破鼻梁。

  裴参出身河东裴氏,却在长安长大,也曾在洛下书院挂过一阵子的“单”,对这位院长还是了解的。及至成了“程师”的女婿,也没见她大变脸,程师是个温和大气的女子。

  而岳父魏国公则不然。从来就听说魏国公少年状元,惊才绝艳,改盐政,定运河,平回鹘,征契丹,并数次平定藩镇事,是个顶强贞坚正的人。事实上,婚前几次拜会,魏国公也确实庄严得很。在他的注视下,裴参颇有点战战。

  然而婚礼时,裴参却看到岳丈眼中含泪,拉着阿宁的手说“我儿一定要好好儿的”……

  等带着阿宁回了长安,每隔个把月,岳丈必定有信至,什么“耶耶忆奴欲死”“夜来梦奴幼时事,再不能睡”“霜落风寒,得无犯旧咳疾乎?耶耶忧甚”……②

  胡噜着胳膊上的鸡皮疙瘩,想想少年老成、允文允武的小舅子,裴参心里还有一点点侥幸地问妻子:“岳父对内弟也是这般——慈爱吗?”

  陆清宁挑眉:“自然。”

  想想自家严肃的父亲,裴参在心里仰天长啸,别人家的阿耶!

  请收藏:https://m.ys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