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26章 天子冠礼_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26章天子冠礼

  对于御史大夫(属衙),刘胜寄予很高的期待和期望。

  盖因为在这个时代——在这个贿赂官员几乎成为社会常态,整个社会都认为贿赂是正常的事,且应该存在的事的社会背景下,一个监察机构的存在,总是会让人更安心些。

  如今汉室的贿赂之风,究竟有多严重?

  ——郡县地方官员入朝觐见,几乎都是本能的要去打点宫里宫外的关系,哪怕自己什么错都没犯,此次入京也只是一次稀松平常的述职。

  皇帝、太后派宫人外出办事,但凡牵扯上和宫外的人沟通交流之类,那也是默认要得到那个宫外人的‘赏赐’的。

  可以说,汉家上到朝堂之上的公卿百官、功侯贵戚,下到天子身边的郎官寺人,乃至于这些官员的门房、下人——在这个时代,就好像没有谁是不贪的、是不收受贿赂的。

  想想先帝之时,丞相申屠嘉最为人所敬佩的一点是什么?

  清廉。

  两袖清风,铁面无私。

  明明只是每一个官员都应该做到的事,却成为了申屠嘉名扬天下的‘独特’素养,这个时代的行贿受贿之风有多浓烈,也就是可见一斑得了。

  其实,当赵禹先前提到‘考举出身的官员,在半年内就已经有六成免官下狱’的时候,刘胜本能的就想问上一句:那那些不是考举出身的官员呢?

  汉家的官员,有几个能在当上官半年之后,仍旧保持‘处子之身’,仍旧保证自己没有被糖衣炮弹所侵蚀?

  当然有。

  只是这样的人,都和申屠嘉一样——单凭着一个‘这个人做了官,居然不收受贿赂’的名声,就成为了官员群体中的异类。

  运气好点,不受贿会成为这个官员的立身之本,成为这个官员受人敬仰的主要原因;

  运气差些,则会让这个官员不被整个群体所接受,成为这个官员‘不合群’‘不懂事’的主要缘由。

  所以,刘胜真正想要说的是:确实,第一次考举出来的官员,至今已经有六成落马,且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行贿受贿。

  但这并不意味着考举所选拔出来的,是一批汉家‘未曾有过’的贪婪之辈。

  行贿之风,是整个汉家的社会风气问题。

  这些凭借考举出人头地的年轻人,不过是在融入这个大背景、大环境的过程中,没能学到其他前辈们的全部经验。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这些愣头青只顾着捞,却完全没有类似‘藏着点握着点,吃相别太难看,别太落人口实’之类的认知。

  再加上朝堂内外,本来就对这个新兴群体抱有一定的戒备,刚好有把柄送上门,自然也就顺手落井下石了。

  行贿是重罪?

  在后世或许是。

  但至少在刘胜所身处的这个时代,行贿受贿,基本就类似于后世的官员不作为——可以批评,可以鄙视,但也属

  请收藏:https://m.ys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