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九章 刘向学是个人才_重返198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砍吗?砍呗,军队的一些开支得砍,前些年军人大量复员,为的就是减少开支,另外很多武器装备的投入也大幅度缩水,比如海军投入就少了很多,没办法,得向经济发展让步。

  相应的产业、科研与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也要缩减,不过产业投入关系到国内的生产力提升,不能减。

  科研则是关系未来发展,也不能减,那就只能减少基础设施的投入,公路、铁路这些道路建设基本上没有,还有很多城市的改造也完全停滞。

  基础设施的问题让吴敬荷感受很深,一百左右公里的路程火车至少跑上两个小时,就是坐汽车,公路也坑坑洼洼,很多地方更是要推车过去。

  “要想富,先修路!”

  这是很多农村写在墙上的标语,他们知道要修路,可是哪里有钱?

  二十多年前很多偏远山区靠着人力挖山通路,比如“红旗渠”,一条七十公里长的水渠全都是人一米米的挖出来,这不就是没钱嘛。

  现在呢,还是没钱,难道还靠人用双手去挖吗?

  越是在下面调研了解实情,吴敬荷越是感到资金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资金才是最重要的呀!

  倒不是说人的作用降低了,不是这样,人的因素永远都占主要方面,但在一个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没有资金的保障,国家的发展就比人家慢了许多。

  国家本来就比西方国家落后很多,现在速度又没人家快,一步慢步步慢,这样下去怎么能行?

  在现代化社会,资金就是加速器,挖水渠能用人来做,可炼钢靠人行吗?盖楼靠人行吗?修铁路靠人行吗?没钱,连材料都没有。

  “怎么弄钱呢?”

  吴敬荷坐在椅子上闭着眼,思考着这个难倒无数人的大问题。

  “当当当!”

  有人敲门。

  “进来!”

  办公室的门打开,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进来。

  “教授,这有一封信,是半个月前沈城邮来的。”

  “哦,沈城来的信?”

  吴敬荷接过来,上面的地址是辽北经济日报社。

  “老赵?他有什么事?信还挺厚的。”

  吴敬荷把信封撕开,里面叠着十几页纸。

  “原来是这个!”

  吴敬荷想起来了,当时他和黎宁委托赵传文向那位刘向学提了两个问题。

  吴敬荷提了问题后就不在意了,其实这只算是饭桌上的聊天,这个刘向学又能提出什么好观点?

  “那也看看吧!”

  吴敬荷将信封打开,随意看了起来。

  只看完第一页就挺起了腰。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漂亮国,因为人力资源太高,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企业利润逐年降低,急需要进行产业转移。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本是逐利的,势必会吸引西方国家的企业,这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的问题。

  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引入外

  请收藏:https://m.ys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