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九十二章 长江大桥_钢铁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整个中国都认识到了,交通便利的重要性,长江也是一个重要的通道,很多的运输,都是基于长江之上,可是通畅的长江却恰恰是最不通畅的地方,两岸相隔不远,可是要想过河相当的不容易,少则半天,多则一天,在风浪较大的时候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或许是几天的时间,这对于两岸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现在,一个铁路公路两用的桥梁计划,让长江天谴即将不复存zài,长江中下游流域又是经济发展和富庶之地,讨论这个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西北此时,也在重点研究这个,建设大桥的方案到底要怎么做的,方位上面,已经由杨元钊点出来了,原来的铁路公路运行图,明白无误的标明了长江上面,几十座桥梁的位置,甚至杨元钊还知道大体的先后顺序,当然是选择原点,而接下来,就是确定他位置和高度。

  一些专家经过了简单的分析之后,最终提出了一个20米高度,报到了杨元钊这边,这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和技术水准方面最终的结果,拿到杨元钊这里之后,直接被杨元钊否决了。

  杨元钊记得,长江大桥,曾经是长江航道的一个大锁,只有24多米的高度,不足以通行万吨级的货轮,在丰水期只能够通行3000吨远洋货轮,这让比莱茵河水量多了6倍的长江,通行能力只有莱茵河六分之一,关键问题就是建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24米的高度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关闸,阻断了万吨级巨轮直达武汉的黄金水道。

  如果只有一个南京长江大桥,也倒罢了,横跨长江上,可不止一座桥,数十座桥梁和投入巨资顺着南京向上的5000吨级的码头,让推倒一qiē重来的计划,变得困难了起来。

  前瞻性这一点,在大型工程建设上面,非常重要,最鲜明的例子就在于基尔运河,因为建设时期没有前瞻性,基尔运河在1895年建成之后,不到12年的时间,就不得不投入巨资在1907年继续扩建,不断攀升战列舰大小,被基尔运河给限制住了,在德国公海舰队之中,甚至还有专门为基尔运河建造,不太适合适航性的战列舰。

  后世的中国,没有一战德国那么迫切的环境,有敢于退到重来的决心,只能够让长江水道这个天然水道,白白的浪费了,可是现在,杨元钊的眼光几乎是世界第一的,来自于后世的他,肯定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前瞻性,到底要如何前瞻,当然不能直接的参考的长江水道的界限,这不现实,必须要考虑现实和可行性,太高的话,这个造价就是天文数字,最终,杨元钊决定,南京长江大桥,作为长江最下游的港口,也是通行能力最强的,一般而言,丰水期甚至可以直接通行5万吨的远洋货轮

  请收藏:https://m.ys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