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五章 小水利计划_核聚变风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替,但气候干旱可能长期存在,这是地理位置决定的。抗旱防洪排涝是解决水资源安全的途径,水资源高效利用是水利(电)建设的目的。

  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南涝北旱的自然格局,水利建设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应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长期进行固定投资,并进行水利建设和农田节水灌溉建设立法,以彻底解决靠天吃饭的局面。特别是将南水北调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特别是大西线调水,作为未来百年的发展目标,让我国有70%-80%的耕地可以实现节水灌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御干旱和洪涝灾害,平衡人口增长、土地面积减少、粮食需求增长的矛盾。

  南方地区降雨量大、气候湿润,群众靠天吃饭的意识根深蒂固,患(洪)水害的意识高于抗旱节水的意识,对水资源高效利用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工程节水、农田节水建设不够重视,节水灌溉公司和企业少。

  同时,南方多为丘陵山地,降雨多,水土流失严重,山坡地土壤瘠薄,抗旱能力差;许多地区为石质山地和喀斯特地貌地区,蓄水能力低下,不比我国北方土层深厚,储水能力强,土壤水库的作用大。许多地区是山下江河四季长流,山坡上季节性干旱缺水。此外,南方地区抗旱节水植物种植面积小,抗旱节水研究力量比较薄弱。

  大江大河纵横交错的西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脆弱的水生态环境,使水资源丰富的中国西南地区长期面临严峻的水资源挑战,历史罕见的干旱气候更使这一区域多年积聚的水利矛盾暴露。那场历史罕见干旱再次警醒,必须加强水利建设,特别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和配套农田灌溉网络工程,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水利系统顺应改革形势,在农业灌溉水利体制变革上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也取得一系列可观成绩,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农业水利在投入机制、管理机制的深层变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在一些根本观念乃至理论上,实现了突破。

  对于如何使我国农村水利走出困境,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农业水利、农业经济,有利于农民的基本生活、生产,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这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必须肯定的。

  目前,一些体制改革的方法与试点,还面临不少具体的困难。这是因为过去我国的农业水利体制,不仅是新中国计划体制的产物,更是几千年传统农业水利文化的产物,不要以为简单地形式地搬走了计划体制,就自然而然带来一个市场经济的春天。

  诸如防洪、灌溉等中国的水利,基本上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

  请收藏:https://m.ysbook.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